似是故人來
第一季 | 第四集
袁隆平·稻香篇
2020-08-12 10:56:39
梁啟超說:“文化是包含人類物質、精神兩面的業種業果而言”。水稻,作為一種自然界原本存在的禾本科稻屬植物,在中國人的干預下,成為世界人類賴以生存與綿延不息的物質基礎。以水稻為本體形成的稻作文化,從本質來說是一種以物質為載體的文化類型,其蘊含著更為廣闊深邃且系統完整的歷史,它用一種無聲的方式記錄著中國人一萬年的上下求索精神。
中國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湖南道縣玉蟾巖曾出土了距今一萬多年的人工栽培水稻標本;七千年前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經熟練掌握水稻種植技術并大量囤積稻谷;《史記》中記載大禹治水時曾命助手伯益分發水稻種子,顯然在四千年前水稻種植也已推廣到了黃河流域;戰國時期,因水稻而興修的大型水利工程(如四川都江堰與陜西鄭國渠)在各地涌現;北宋初年引入占城稻,經過改良后奠定江南地區“蘇湖熟,天下足”的地位。當帝國重心南移,水稻開始取代了小麥接掌中國農業,也徹底解決了古典社會時期人口增長與糧食短缺在經濟發展路上難以調和的矛盾。
1973年,袁隆平帶領協作組育成三系雜交水稻,將水稻畝產量從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掀開了人類水稻種植史上嶄新的篇章;今天,當雜交水稻在國外種植面積已超過700萬公頃,自稱為“90后”的袁隆平正帶領團隊進行著海水稻的研究。
“我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責任編輯:趙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