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 原有格局徹底打破
【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近日,“寶馬退出價格戰”的消息沖上熱搜,將這一豪華汽車品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的同時,也在國內車市掀起波瀾,隨著寶馬車價企穩,奔馳、奧迪、保時捷等一眾豪華汽車品牌車價也出現聯動。
寶馬為什么會突然掛出價格“免戰牌”?長沙的豪華汽車品牌價格究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這一市場現象是否會對國內車市形成深遠影響?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拒絕再卷,寶馬掛出“免戰牌”
寶馬“退出價格戰”發端于上周,之后快速發酵,至今熱度不減。對此,寶馬中國7月12日表示:“下半年寶馬在中國市場將重點關注業務質量,支持經銷商穩扎穩打。”寶馬南區公關經理韓永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進一步表示,寶馬從7月起,將通過減少銷量任務來緩解門店的經營壓力,意在幫助經銷商應對短期市場挑戰,緩解業務壓力。
有媒體報道稱,退出價格戰后,寶馬旗下車型價格開始回升,長沙情況如何?長沙某寶馬4S店負責市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寶馬汽車在華業務是分區域進行管理的,目前長沙所屬的南區尚未出現太大的“反應”,寶馬廠家方面表示今年下半年將對4S店的任務目標和車價進行調整,但目前沒有進一步的明確消息?!皬纳现苣┦袌龌顒佑^察,寶馬車價比較穩定。”
“BBA(奔馳、寶馬、奧迪)價格行情適當回升,我認為是必然趨勢?,F在經銷商虧損都太嚴重,這不符合商業邏輯?!庇劳ㄈA之杰奔馳4S店銷售總監徐東冶透露,在寶馬退出價格戰影響下,奔馳車價在長沙穩中有升,其中燃油車價較為穩定,而新能源車價格出現了一兩萬元的回升。
記者了解到,其他如奧迪、保時捷等豪華車品牌也同步出現了企穩甚至回升的現象。
探析內因,原有格局徹底打破
對于豪華汽車品牌乃至主流家用中檔汽車品牌來說,最近的一次“好日子”還要追溯至疫情期間。彼時,因為“缺芯”以及消費力集中釋放,大部分車企都明顯感受到了產品供不應求,甚至部分車型還要排隊提車。但這樣的光景為何就一去不返,甚至即便貴為豪華汽車品牌也深陷價格戰的泥沼了呢?
湖南蘭天汽車集團擁有數十家汽車4S店,其經營近年來也因為車市價格戰舉步維艱,部分4S店甚至改開月薪為日薪。對于愈演愈烈的車市價格戰,該集團董事長湯國華認為,除了近年來消費市場趨于疲軟的緣故外,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車市原有格局被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徹底打破了。他說,燃油車廠家都是傳統車企,其經營、發展資金大多來源于自身多年積累,而很多新能源車企從其發端起,其海量資金就來自資本市場,走的也是“燒錢”的路徑,因此如果大打價格戰,燃油車廠家勢必處于不利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地要跟風。
湯國華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徐東冶的附和。徐東冶認為,新能源汽車搶占了一定市場份額已成既定事實,如果燃油車主機廠還要求固守原來的銷量占比,就必然會出現以價換量的后果。而且,如果不下調市場銷售總任務,價格肯定會持續惡化,最后只能依靠汽車主機廠補貼,久而久之汽車主機廠也會有不堪重負的一天。“只有把任務調整到合理區間,大家就還能繼續在一個桌子上玩,只是銷量和利潤會有下降,不至于巨虧離場?!?/p>
可見,新能源車企使燃油車品牌原本基本“相安無事”的格局被打破,而原有的一旦銷量不濟就“以銷定產”或者干脆放高溫假的招數都失靈了。
放眼長遠,車市并非越卷越好
表面看,車市價格戰打得越激烈,對消費者肯定越好,畢竟花錢買車,誰都想能省則省。但從長遠來看,果真如此嗎?
多年之前,記者就曾在主流汽車主機廠廣汽豐田采訪時聽到過其管理層闡述經營邏輯。其高管表示,一定要讓他們的員工“舒服”,因為只有員工“舒服”了,他們才會安心工作,才會勤于鉆研創新技術,樂于生產優質產品,從而讓企業的產品力得到提升,最終實現企業發展、車主受益的雙贏?!暗?,讓員工‘舒服’,是必須要有適當的利潤作為保障的?!比绻囀猩钕轃o序甚至是惡性的價格戰,那么從源頭的零配件供應商到中端的汽車主機廠,再到末端的汽車4S店,整個產業鏈都無法保障適當的利潤,最終利益受損也自然會難以避免地傳導到作為車主的消費者。
事實上,不僅傳統的燃油車生產企業在價格大戰中傷痕累累,新能源車企的經營也不容樂觀,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能源車企中僅有比亞迪、鴻蒙智行(華為技術支持)等少數企業經營較為良性,但也有利潤攤薄的趨勢。而回顧也曾風光一時的威馬等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然破產,注定將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最終,這些破產車企又將如何繼續為它的車主提供服務呢?
作為曾經的工業生產資料,汽車走進中國家庭從最初的貴為天價甚至要排隊加價,到如今大打價格戰甚至要賠本賺吆喝,已然有了云泥之別。寶馬此次以豪華汽車品牌代表的身份退出價格戰,對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中國汽車產業來說,也許不是壞事。正如作為奧迪品牌湖南戰略性合作經銷商,湖南華洋汽車集團的負責人所說,將積極跟隨品牌戰略,通過提供更好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更創新的解決方案贏得客戶青睞,同時也希望車市價格回歸合理,讓企業獲得良性發展空間。
記者 曹開陽 實習生 李斯雯
責任編輯:李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