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只!公募基金數量再上臺階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我國公募基金數量已達5983只,距離突破6000只大關僅一步之遙。另據中國證券報記者8月12日確認,截至7月底,公募基金的數量已超過6000只。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就在公募基金數量再上一個臺階期間,除貨幣基金外,各類型基金均有增長,貨幣基金則由于收益率降低、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分層、類貨基理財產品競爭等因素明顯縮水。
用時16個月再增1000只
協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4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0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3家,保險資管公司2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5983只,資產合計13.46萬億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公募基金產品于2018年3月首次突破5000只,達到5085只,彼時管理規模達到12.37萬億元。從5000只到6000只,公募基金用了約16個月。
拉長時間看,公募基金產品數量突破1000只是在2012年,彼時距離首只公募基金出現已過了近15年。隨后,公募基金又用了不到3年,從1000只增長到2000只,截至2015年3月底,公募基金產品數量達到2027只。此后,隨著行業快速發展,公募基金數量增長明顯提速。從2000只到3000只,用時14個月,截至2016年5月,公募基金產品數量達到3036只。從3000只到4000只,用時僅9個月,截至2017年2月,公募基金數量達到4029只。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目前為止公募基金數量跨越1000只關口用時最短的一個時間段。從4000只到5000只,用時13個月。
貨基縮水明顯
中國證券報記者比較公募基金產品在突破5000只(2018年3月)和6000只(2019年6月)時各類型產品的情況,發現期間貨幣基金明顯縮水。
首先是開放式基金。2018年3月,開放式基金4531只;2019年6月則增至5259只。其中,股票基金從2018年3月的817只增至2019年6月的999只,增加182只;同期,混合基金從2212只增至2478只,增加266只;債券基金從1017只增至1305只,增加288只;QDII基金從137只增至146只,增加9只。不過,貨幣基金從348只降至331只,減少17只。
不僅是開放式基金,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從5000只增至6000只之際,封閉型基金數量和份額也是雙雙大增。記者梳理發現,封閉型科創主題基金帶動封閉基金規模明顯增長。在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間,封閉型基金增加170只,凈值增長3515.58億元。
就在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從5000只增至6000只之際,貨幣基金是所有基金類型中唯一一個產品數量縮水的類型。期間,貨幣基金份額也從7.32萬億份降至7.28萬億份;2019年6月末凈值總額較2018年8月末的階段高點縮水超過16000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貨幣型基金縮水,主要是由于收益率降低、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分層、類貨基理財產品競爭等因素內外影響。以余額寶為例,2018年3月31日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4.178%,2019年6月30日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降至2.299%。與此同時,理財子公司一元起購的理財產品出爐,是貨基不得不考慮的競品。
整體收益跑贏大盤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從較長時期來看,基金整體表現優于大盤。
以普通股票型基金為例,Wind數據顯示,在2018年3月31日前成立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共266只(份額合并計算,下同)。這些基金在2018年3月3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的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中位數為-4.43%,同期上證綜指漲幅為-6%。具體來看,期間上述基金中93只取得正收益,11只收益率超過20%,3只收益率超過30%,表現最好的基金收益率達33.28%。再拉長時間看五年業績,2014年6月30日以前成立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在2014年6月30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收益率中位數為68.61%,僅有1只收益為負,收益率最高的基金漲幅高達231.49%,而在這期間上證綜指累計上漲46.27%。
再看偏股混合型基金。Wind數據顯示,在2018年3月31日前成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共559只,這些基金在2018年3月3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的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中位數為-3.32%,同樣優于上證綜指。具體來看,期間上述基金中206只取得正收益,16只收益率超過20%,8只收益率超過30%,表現最好的基金收益率高達40.03%。從五年業績來看,在2014年6月30日成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共439只,其在2014年6月30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僅有16只收益為負,中位數漲幅為66.29%。其中收益率最高的基金上漲243.14%。
如何挑選基金呢?業內人士表示,首先,做好自我評估,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產品;其次,提高對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了解,例如通過基金定期報告、第三方專業機構了解基金經理投資風格、歷史表現等;最后,養成分散投資、定投等投資習慣。
責任編輯:李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