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防沉迷系統、壓實平臺責任…… 短視頻,如何走得長?
目前,國內已有21家主要網絡視頻平臺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實現統一標準,提升保護力度。各大短視頻平臺都構建了寓教于樂的優質內容池,但總量還有待提升。防沉迷要社會各方共同發力,內容提供者、平臺方更需履行主體責任,兼顧娛樂和教育的平衡。
日前,國家網信辦統籌指導西瓜視頻、好看視頻、嗶哩嗶哩、秒拍等14家短視頻平臺,以及騰訊視頻、愛奇藝等4家網絡視頻平臺,統一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加上此前試點的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平臺,國內已有21家主要網絡視頻平臺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
這是繼今年3月28日國家網信辦指導組織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后,防沉迷體系覆蓋范圍的再次“升級”——除全面覆蓋短視頻平臺外,還首次將主要長視頻平臺納入進來,實行統一標準,進一步提升對青少年的網絡保護力度。
專屬模式防止沉迷
最近,很多用戶在每天第一次打開抖音APP的時候,都會看到“開啟青少年模式”的彈窗提示,這是針對青少年設計的專屬模式。進入該模式后,用戶每日使用時長為累計40分鐘,同時晚上22時至次日6時期間產品將禁用,包括打賞、充值、提現、直播等在內的相關功能都無法使用,只有在監護人輸入獨立密碼后,才能繼續使用。
“我已經數不清自己多少次從手機里刪掉這些短視頻APP了。”北京一位小學生家長張先生向記者反映,青少年模式上線前,自己經常要和孩子陷入“刪除安裝”拉鋸戰,幾次下來,自己身心俱疲,跟孩子間的感情也大受影響。“孩子總覺得我管得嚴,他說不了解這些視頻的話題,擔心自己在學校里沒朋友。”張先生說,“管還是不管”經常讓他陷入兩難。
“短視頻以及各種網絡娛樂的方式,已經比較深入地伴隨這一代青少年的成長,成為他們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娛樂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副主任田豐認為,利用防沉迷的技術手段,幫助青少年屏蔽一些對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堪稱一次極為有益的嘗試。
據了解,青少年防沉迷試點工作開展2個月以來,約4.6億短視頻用戶每日收到青少年模式彈窗提示,5260萬人次訪問青少年模式引導頁。張先生表示,青少年模式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孩子對短視頻的使用習慣,尤其是在多個平臺同時開啟防沉迷系統后,效果更加明顯。“過去他很容易就能繞過一些‘墻’,自己到別的平臺上找短視頻看,現在這種情況少多了。”
在快手科技副總裁、執行總編輯劉洋看來,開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已經成為短視頻平臺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我們在產品端總結了很多心得和成果,希望和監護人一起共同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劉洋舉例說,快手APP目前能通過地理位置判定、用戶行為分析等技術手段篩選農村留守兒童用戶,并自動切換到“青少年模式”;抖音相關負責人也介紹說,抖音建立了“白名單”機制,并開發了專門的內容審核模型,來確保青少年模式下內容的安全。
防沉迷措施雖然在技術上減輕了一些青少年對于短視頻的依賴,但是技術上的短板依然存在。國家網信辦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由于各個平臺技術研發能力存在差異,青少年防沉迷系統需要依靠用戶自主選擇才能發揮作用,在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等技術主動發現未成年用戶方面存在不足。
優質內容供給不足
“荒誕離奇的內容,往往更吸引人,也容易帶來流量,而那些有助于孩子們健康生長的內容和產品,可能叫好不叫座。”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直言,目前推行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在“不讓孩子看什么”方面能夠發揮比較關鍵的作用,然而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則是,孩子們究竟該看什么?
“陶淵明是個特別有幽默感的詩人,他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得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種這個水平,絕不寫詩……”作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建業同時也是一個在抖音平臺上擁有200多萬粉絲的網絡紅人,講著一口不太標準普通話的老教授,幽默講古詩講出了千萬流量。
“作為一個平臺或技術,如果優質的內容不去占領,那么有害的內容就會去占領。”戴建業指出,“短視頻既有畫面又有聲音,還可以加上文字,肯定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途徑。算法和流量告訴我們,哪類文章和視頻最受歡迎,哪類人群喜歡哪類知識,這不僅使作者可以精準地‘量身定制’,也使網絡可以定時定量地‘送貨上門’,深刻地左右了知識生產,那些受人歡迎的知識會大量炮制出來,而受人冷落的知識就無從產生。”
戴建業認為,短視頻是實現知識普惠的重要途徑。“課堂上很多老師講詩詞不夠生動形象,孩子們肯定是不愿意聽的。要是能把這些平臺充分利用起來,吸收我們古人講解詩詞的優點,結合一些現代的方法,學生就能在無形中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過他也認為,短視頻的形式只適合入門,“培養了興趣以后,還是要經過系統地學習。”
同戴教授相似,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師陳征是一位樂于實驗的短視頻科普“達人”,他演示的“聲音滅火”“百慕大為什么那么危險”等科學實驗短視頻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在他看來,在信息爆炸、受眾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短視頻的形式來把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濃縮”給青少年,代表著未來科學傳播的趨勢。
“短視頻確實無法達到系統授課的效果,也不能培養出專業人士,但是起碼能做到一點,那就是打開一扇門。”陳征說,青少年正處于成長階段,不具備完整的判斷力,“如果隨便吃,肯定會挑食,因此就更加需要對內容進行‘營養配餐’。”陳征認為,短視頻雖然具有“碎片化”的特點,但是“碎片”的背后應該有邏輯,而不是一切跟著流量走。“我是教物理的,我的目標是通過這些碎片化的拼圖,把一些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展示給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當他們收集了足夠多‘碎片’的時候,掌握了它們內在的聯系,就能拼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圖景。”
據了解,在“青少年防沉迷系統”上線后,各大短視頻平臺都構建了專屬的內容池,側重為青少年提供課程教學、書法繪畫、親子教育、人文歷史、傳統文化、手工制作、自然科普等寓教于樂的優質內容。如抖音聯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等單位發起的“DOU知計劃”“非遺合伙人計劃”,快手發起的知識標簽專區“百科全書”等,但是目前這些內容的占比仍較低,總量仍然不足。“正是因為正面的內容開發得不夠,所以只能在負面內容的‘堵’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平臺在這方面應該有更大的投入。”佟麗華說。
平臺需履行社會責任
短視頻的快速崛起,讓多數家長多少感覺有些“準備不足”。面對短視頻,很多家長感慨:“孩子比我們懂得多。”
“這一代青少年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對網絡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很可能遠遠超過了家長。”佟麗華分析,“因此在防沉迷的問題上,社會一定要通過多方共治來形成合力,而不能是觀望或互相指責。”田豐也認為:“任何一個技術手段,如果沒有社會性的手段輔助,它的效果是相對有限的,因此社會、家長、平臺要實現責任共建、責任共擔。”
另一方面,形成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長效機制,重點仍在于在培養提升青少年人的網絡素養。佟麗華認為:“網絡素養不應該是在隔離的狀態下培養出來的,而應該是在參與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只有把工具交給青少年,他們才能去學會如何使用它。”北京師范大學數字創意媒體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夢霏建議,短視頻平臺應該設置網絡素養教育的內容,放在較為醒目的位置上,在進入“青少年模式”之前,可以播放相關內容,“教會他們在網絡上遇到各種情況時應該如何應對。”
受訪專家指出,防止短視頻沉迷、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雖然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但是作為內容提供者,平臺仍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體。戴建業認為,平臺應該切實承擔社會責任,兼顧娛樂和教育之間的平衡,這對于青少年成長來說意義重大。“新奇的思想、艱深的學問、先鋒的創作,它們的流量較小而意義重大,能夠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層次和文明素質,可惜在目前這種知識供應方式中,它們很少被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此類知識既然沒人推送,最后就一定沒人生產。”
據了解,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的國務院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中,就包括擬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隨著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備,今后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也將更加有法可依。“過去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我們關注較多的是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現在網絡保護的專章加入其中,會對這方面的工作有一個比較大的促進。”佟麗華認為。